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他手中握着的不是书本,而是一把修长的花剑,他是费若秋——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平衡点的中国击剑运动员。
巴黎的荣光与思考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巅峰期选择离开。"费若秋坐在哥大体育馆的长凳上,手指轻抚剑刃,2023年,这位25岁的花剑选手刚刚获得法国击剑联赛MVP,世界排名跻身前二十,却意外宣布退役赴美求学。
"在巴黎的最后一个赛季,我每天训练6小时,每周比赛2-3场,有天清晨醒来,我发现手背因长期握剑出现腱鞘囊肿,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剑手生涯是有限的,但求知的欲望是无限的。"
费若秋的转型并非一时冲动,在征战欧洲联赛期间,他每晚都会抽时间学习英语和阅读社会科学著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更是如何思考,每次交锋都是与对手的心理博弈,这让我对行为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哥大的新战场
2024年秋季,费若秋以特招体育生身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认知科学专业,他的日常被分割为三个部分:上午的学术课程、下午的击剑训练和晚上的图书馆自习。
"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管理。"费若秋展示了他的日程表:清晨5点30分起床,6点到8点体能训练,随后是连续4节专业课程,下午3点至6点击剑训练,晚上7点到10点图书馆学习。"这比职业赛季更累,但精神上更充实。"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大卫·威尔逊评价道:"费若秋带来的是职业选手的专业素养,他的步法分析、战术规划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助理教练,更难得的是,他总能将认知科学理论应用到实战中。"
课堂与剑道的共鸣
在最近的行为心理学课上,费若秋做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决策制定在击剑比赛中的神经机制",他结合fMRI脑部扫描研究和自己的比赛录像,展示了选手在进攻瞬间的大脑活动变化。
"教授惊讶地发现,顶级剑手在交锋时的决策过程与普通人解决复杂数学题的脑部活动模式相似。"费若秋眼睛发亮,"这证明击剑不仅是体力运动,更是高级别的认知活动。"
他将学术知识反向应用到训练中,开发出一套"认知-运动"联合训练法。"传统训练注重肌肉记忆,我的方法增加了情境决策环节,比如在体能耗尽时进行战术选择题训练,模拟比赛最后时刻的决策状态。"
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作为同时经历中国基础训练、欧洲职业联赛和美国高校教育的击剑运动员,费若秋对体育文化差异有独到见解。
"中国训练强调技术精度,欧洲注重战术创新,美国则重视体育与教育的平衡。"他正在撰写比较研究论文,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击剑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哪种模式是完美的,但融合三种体系的优点可能会塑造更全面的运动员。"
费若秋在哥大创建了"击剑文化交流会",每周邀请不同国家的学生分享体育故事。"通过击剑,我们讨论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甚至国际关系,体育是最好的外交语言。"
未来的规划
尽管已从职业赛场退役,费若秋并未远离击剑,他目前是哥大击剑队队长,同时担任纽约青少年击剑俱乐部的兼职教练,他的学生中不乏华裔子弟,他说:"我想让他们看到,华人不仅能在击剑场上出色,在学术领域同样能崭露头角。"
2025年春季,费若秋将带队参加NCAA大学击剑锦标赛。"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场正式比赛。"他微笑着说,"但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计划申请神经科学研究生,研究运动员的认知功能开发,也许未来,我能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体育与学术的双重梦想。"
在哥大的古老图书馆里,费若秋的书桌上并列摆放着神经科学教科书和击剑战术笔记,墙上的白板左边画着大脑神经网络图,右边是击剑步伐示意图,中间用红笔写着:"思考如剑客,击剑如学者。"
这位旅法归来的剑客,正在用手中的剑和心中的笔,书写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篇章,他的故事证明,体育生涯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知识探索的新起点——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自我超越的永恒故事。